其次,日本大身枪的本质,是长刃枪。其标榜的劈砍性能,实际上比薙刀差远了,就一业余劈砍武器,它的专业始终是突刺。为什么?因为大身枪的枪杆是正圆形杆,而正圆形杆对掌握刃筋(刃的朝向)这件事来说,简直是噩梦。玩过刀剑试斩的都知道,刃筋偏了一点点,劈砍效果就大打折扣。最坏情况就是拍上去,而不是斩上去。因此,主流刀剑都是扁柄,柄部截面为长方形或椭圆形。使用主流刀剑试斩,尚且对刃筋有极高的要求。如果用大身枪试斩草席、木棍或猪肉等物体,那效果,不忍直视。因此,几乎见不到大身枪的试斩视频。
有人说可以靠眼睛观察刃的朝向,这是典型的纸上谈兵。使用正规刀剑劈砍,功力不够高的,刃筋都会偏移。拿个结构先天残疾的圆杆长柄利器劈砍,大概率是拍上去。激烈战斗中,能砍上去都算是中奖了,也不奢求刃筋正不正。看刃筋还是看敌人?自己选。
薙刀都是椭圆形杆,这才是专业劈砍武器。大身枪比普通素枪多的优势,与其说是劈砍,不如说是切割,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防止敌人抓枪杆和砍断枪杆。中国马槊的长刃,也是相同的作用,戚继光的《练兵实纪 线枪解》对此有详细记载。
注意刀柄上的金属箍
最后,欧洲阔头枪和斩矛这类武器,我研究不多(主要是资料太少)。其枪杆截面是正圆形还是椭圆形?不清楚。我估计多为正圆形杆,和马槊、大身枪情况相同,都被大众高估了劈砍性能。
神秘的中国上古长柄利器——铍
铍这个武器,是矛和剑的结合体。以往因为木柄或积竹木柲大多朽烂,只剩下了铍头,常常被误认为是短柄剑。后来秦兵马俑出土了带木柄的铍,人们才知道了铍的原貌。
铍的主流形象,就是“扁茎长柄剑”,与日本枪的安装方式相同,都是插茎式的铤装长柄利器。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铍头大多是正规的双刃短剑,而日本枪头不是。铍茎和剑茎差不多长,牢固性堪忧。而日本枪茎远远比剑茎长,普通枪的茎多为枪刃的二三倍长,大身枪的茎长一般是枪刃的一倍左右,与枪杆接合得较为牢固。
所以,中国上古铤装铍的结构,其实远远落后于日本枪和薙刀。铤装长柄武器的茎长,对武器的牢固性,有很大的影响。如同树木,根越深,树杆才越稳固。这点我想不用多做解释,一看就明白的事。
常规的刀剑为什么不需要很长的茎?因为柄直接包在茎上,手握着那截短柄,等于直接抓着茎。刀劈砍时所受到的力,通过刀柄直接作用在使用者的手上。
最直接的例子是汉环首刀,刀身和刀柄一体成型,柄部夹木片,再缠绳,搞定。另外还有讲究的做法,那是后话。
铤装长柄武器的安装方式,是把茎插入木杆,再用藤条、布条、革带之类捆扎固定。工艺高点的会先上钉,再捆绑。更高级的就加装金属箍,一个不够就加两个、三个、四个。。。这样加到最后,会无限接近于套筒式,一般两三个箍就很牢固了。
一些早期的铍,是用木板夹住木杆,再进行捆扎固定。
而木杆的开孔方式,就看技术了。粗暴点的直接劈开一道缝。讲究的会劈开柄头的一截,取下,在剩下的部分挖个槽,很多刀剑的柄也是用类似的工艺做的。至于其他的木杆开孔技术,我就不知道了。
套筒式的銎装枪矛,就不须要长度二三倍于枪刃的枪库(枪筒),因为枪库跟枪杆的接触面积,比枪茎大多了。接触面积大,受力面积就大。枪库比枪刃长的,主要是为了防砍,而不是加固。
中国的铍,其实是代替了商周的青铜长柄刀。东周时期,中国长柄刀消失。此时,铍恰好出现。铍的定位是长柄剑,兼顾刺杀和劈砍。不过实际上,铤装铍的劈砍性能其实不咋地,因为有结构上的硬伤,茎太短。商周的铤装长柄刀也好不到哪去,因为同样是短茎,劈砍力度太大,刀头容易脱落。
商周长柄刀的安装方式很多,有捆绑式、插茎式(铤装)、套筒式(銎装)。
这些青铜长柄刀,刃长其实大多只有30厘米左右,并不长。
其他不清楚,东晋长柄刀是圆杆,作为砍兵不够专业。属于“刀矛”一类,以刺杀为主
说些题外话,“铤装”和“銎装”这俩词,很生僻,不接地气,我也不太喜欢用。但是专业术语就是这样,还是得拿来用用。
“銎”本义是斧头上装柄的孔,然而斧头上的孔,基本是两头见光,跟枪矛的套筒不一样。
再深入一下,“铤”是指箭簇的茎,所以用“铤装”形容插茎式装柄法。但是带茎箭簇和带茎枪矛,哪个更早?其实也没定论。最早的矛和箭,都是削尖的木棍,只不过尺寸不同,而木矛早于木箭出现。
石器时代有铤装箭簇,也有铤装枪矛,铤装是刺兵最早的装柄方式,所以有不少人歧视日本枪。然而日本铤装枪,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级的阶段,比原始兵器先进太多了。
合理的猜想,原始人应该是先发明了铤装枪矛,提高矛的刺杀性能。然后创造了专业的投矛,提高矛的投掷性能。最后制作了铤装箭簇,提高箭矢的杀伤力。
各种各样的箭簇
矛、投矛、弓箭,基本就是这个发展路线。中国和日本,在冷热兵器过渡时代,还有投掷型飞箭这种武器,不知道是谁学谁?若说两者都是独立发展,也很蹊跷。日本的投掷型飞箭,出现的记录较早。
元朝两次入侵日本失败,其实主要原因在于日军的顽强抵抗。元军后期被日军打得很惨,第二次更是全军覆没。台风不过是锦上添花,不知为何被日本人吹的这么厉害?可能是神道教的人在宣传,也可能是日本军国主义为了给军人洗脑,后来不是有个神风敢死队吗?
至于我为什么突然说起这事,原因你们懂的。
十一年三月,命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冬十月,入其国,败之。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掠四境而归。——《元史 日本传》
六月,阿剌罕以病不能行,命阿塔海代总军事。八月,诸将未见敌,丧全师以还,乃言:“至日本,欲攻太宰府,暴风破舟,犹欲议战,万户厉德彪、招讨王国佐、水手总管陆文政等不听节制,辄逃去。本省载余军至合浦,散遣还乡里。”未几,败卒于阊脱归,言:“官军六月入海,七月至平壶岛,移五龙山。八月一日,风破舟。五日,文虎等诸将各自择坚好船乘之,弃士卒十余万于山下。众议推张百户者为主帅,号之曰张总管,听其约束。方伐木作舟欲还,七日,日本人来战,尽死。余二三万为其虏去。九日,至八角岛,尽杀蒙古、高丽、汉人,谓新附军为唐人,不杀而奴之。阊辈是也。”盖行省官议事不相下,故皆弃军归。久之,莫青与吴万五者亦逃还,十万之众,得还者三人耳。——《元史 日本传》
最原始的铍——銎装铍
人们万万没想到,类似主流矛头的銎装铍,才是中国铍的最初形态。从一开始,铍就是以矛为原型,融合了匕首、短剑的形态和功能而发明的一种新式武器。
銎装铍的代表,就是那件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矛(铍)”。全长29.5厘米,刃宽5.5厘米。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
越王勾践剑其实不长,只有55.7厘米。早期的青铜剑都是短剑,以刺杀为主。因为材质和工艺问题,做不长。青铜太脆,做长了容易断,也经不起多次大力劈砍。即使是晚期长度1米左右的秦朝铜剑,也有掉在地上断成数截的例子。
铍起源于南方的吴国,传到北方后,才被改成了铤装铍。从理论上看,铤装铍是落后于銎装铍的。但是,常见的铤装铍,却逐渐成为主流,其存世量巨大,令大众以为只有铤装铍。
战国楚铍
銎装铍的套筒,为了便于感知刃筋,大多是扁圆形的。也就是说,虽然看起来像普通长刃矛,但它是扁杆,劈砍性能较好。这种新式武器,砍刺皆可,就是它和铤装铍,将商周时期的长柄刀淘汰了。中国长柄刀的下一次出土,是东晋时期了。从东周到东晋,长柄刀断代了约一千一百年。东晋长柄刀,其实也不专业,因为是圆杆的,属于“刀矛”一类,主刺辅砍。
令人纠结的是,先秦的普通青铜矛,也有扁圆形套筒的,这就很尴尬了。原本扁杆是铍、铩、戈、戟、斧、钺等兵器的特色,可是矛也有扁杆的。这些扁杆矛,应该不是戟的部件,原始戟跟戈分不开的,矛+戈=戟。这种扁杆矛的出现,可能是为了加强矛的切割性能,算是铍的萌芽。
吴王夫差铍的套管,看上去很短,似乎装柄之后不太牢固。其实,銎装铍的套筒孔洞,可以延伸到铍刃的内部。这种设计,在西周晚期的青铜长刃矛上就有了。
“燕尾”是周朝至南北朝矛头的特点之一。最右边的长刃矛,也是扁杆,估计是銎装铍的灵感来源。这种扁杆长刃矛,强化了矛的切割功能。
铍,从东周走到了东汉,经过了七八百年。到东汉,铍逐渐被淘汰,其竞争对手就是东汉长刃矛,即广义上的槊。
銎装铍诞生于春秋初期,战国中期后断代,因为它被长刃矛同化了。东汉,銎装铍才再度出现。结构上有缺陷的铤装铍,之所以能走到东汉,我估计是因为它的柄能做得更扁,对掌控刃筋有优势。虽然劈砍性能不咋地,但是拖割性能应该还行。
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剑镡的铍——铩。铩的镡,起初是为了装柄的牢固性而设计。用镡抵住柄头,刺杀时铍刃和铍茎的交接处受力面积增大,更稳定。后期的镡还能起到类似铜箍的效果,让铍头和柄头结合得更紧密。
汉代,出现了一种山字形铩镡,可以架格敌人的武器,这种新式铩,后来成了铩的代表。不过,其往往会被研究铍的人所忽视。可能因为是船新版本吧,一些人以为铩跟铍泾渭分明,实际上铩从属于铍。
后期一部分铩完全被矛同化,成了圆杆
叶文宪《说铍、鈼、槊》
铍戟
叶文宪有些矫枉过正,把长刃矛都归入銎装铍,实际上是长刃矛把銎装铍同化了。正圆形套筒的长刃矛,是专业的刺兵,劈砍性能极差,与铍的发明初衷,完全背道而驰。叶文宪所谓的“戟铍,”实际应该叫“铍戟,”因为是戟吸收了铍。
说来也怪,春秋到东汉的铍,基本都是短茎,鲜有长茎的。战国铍已经有一截类似铜箍的铍镡了,汉铍发展出了锯齿形铜箍、长茎铍、山字形铩镡和銎装铩。但是长茎铍和铩不多,难道古人不知道长茎的优点?
铩逐渐被长刃燕尾矛同化
剑形矛还是长柄剑?
“铍”字有剑的含义,也有矛的含义,还有针的含义,本身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字。
鱄设诸置剑于鱼中以进,抽剑剌王,铍交于胸,遂弑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阳虎前驱,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铍盾夹之,阳越殿,将如蒲圃。——《左传·定公八年》
铍,大鍼(针)也。一曰剑如刀装者。(实为“剑如矛装”)——《说文解字》
中医里有一种工具,叫“铍针”。
无论是銎装铍还是铤装铍,情况都比较尴尬。它们的刺杀功能,和枪矛重合了。短柄剑的刺杀职能,尚且可以说是剑的特色。西方还有迅捷剑这种怪胎,迅捷剑术,也是最纯正的剑术之一。
当短剑安上了长杆,它还从属于剑吗?从铍大多是扁杆的形制特点上看,确实可以算是“砍兵”。
然而,铍的刺杀技术,显然跟剑术没有多少关系,而必须引入大量枪矛技术。这时,铍成了“刺兵”。
铍和戟都是多功能兵器,戟已经明确被归入了勾兵,与戈的联系更紧密,这点基本没有异议。因为戟的本质是升级版的戈,而不是升级版的矛,戟和戈一样是扁杆,也能佐证这点。扁杆是为了感知刃的朝向而做的特化设计,刺杀手感不如圆杆好,所以主流枪矛都是圆杆。戟在南北朝时期被槊淘汰,就是由于其刺杀和透甲性能不够优秀的原因。
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长柄利器基本被枪矛类垄断,唐代陌刀只是一种小众兵器。最迟到宋代,长柄刀达到一个高峰,出现了很多款式,但是依然不如枪矛装备量大。
很多研究者将铍归为刺兵,大体上是没问题的,不过有争议。最关键的问题是,铍到底算剑形矛还是长柄剑?毕竟商周的青铜长柄刀,就是被它淘汰的。铍一开始的定位,就是长柄剑,填补了东周至东汉的长柄刀空缺。但是主流铤装铍极差的劈砍性能,似乎对不起“砍兵”这个类型。
早期銎装铍的劈砍性能,或许还行。但是銎装铍后来被长刃矛同化,套筒截面逐渐接近正圆形,东汉后期完全消失。西汉铤装铍也有这个趋势,锯齿形铜箍越来越圆。这些圆杆铍和圆杆矛,职能完全重合。
在铍和矛的同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扁杆长刃矛。扁杆长刃矛,又跟扁杆铍的职能完全重合,“民族融合”?
最短的刃长38厘米,最长的刃长72厘米,最右为东汉长茎铍
最短的矛头29厘米,最长的72厘米,4号可能是鋋(铁柄小矛)
汉代大十字剑格长茎铁铩
东汉长茎铍和铩,可能是还没来得及推广,铤装铍铩就被淘汰了。
铍术已经失传,我们无法判断铍的技术占比。如果是刺杀技术多,那么把铍归入刺兵,当成“剑形矛”,就没问题。大众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关刀术就是刀法。”但有几人能理直气壮地说:“铍术就是剑术。”
出土的铍,全长短至1.62米,长至4米,远远超过长柄刀的尺寸区间。铍可配盾,铍盾和矛盾有什么本质区别?仅仅是那聊胜于无的劈砍、切割功能吗?西周之后的一些扁杆长刃矛,也能劈砍和切割。
持铩比武图
另外,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铍在东汉之前,还是很流行的。但是在一些先秦兵书中,却没有“铍”的字眼。甚至在一些西汉文献中,也不见“铍”字,估计是被当成矛类武器了。
尹湾汉墓《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
西汉武库准备这么多铍,可能是备用。因为铤装铍损坏率远超矛和戟,所以东汉后期把铍淘汰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里的铍,包含了一部分长刃矛。西汉铁矛虽然整体不如东汉铁矛长,但是也有很多三四十厘米的矛头。
而东汉铁矛,普遍长五六十厘米,也有七八十厘米的。
西汉 扬雄《方言》——锬,谓之铍。
东汉 许慎《说文》——锬,长矛也。
东汉末年,刘熙的《释名 释兵》里,已经没有铍和铩的字眼了,但却记载了周朝的殳和夷矛,还有一种不认识的矛。或许,在刘熙眼里,铍和铩就是矛。
已知仇矛就是三股叉,另一种陌生的矛究竟是什么矛?看描述,难道是短款“锐殳”(锤头三棱矛)?
锐殳
《考工记》里,也没有铍。酋矛和夷矛到底是什么形制?难道仅仅是长度上的区别?先秦时期,戈、矛、戟的种类有很多。
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攻国之人众,行地远,食饮饥,且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守国人之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谓林之阻,是故兵欲长。凡兵,句兵欲无弹,刺兵欲无蜎。是故句兵椑,刺兵抟。——《周礼 考工记》
“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盾一千,矛盾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武王曰:“允哉!”——《六韬 虎韬》
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平陵相远,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两陈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楯三不当一。萑苇竹萧,草木蒙茏,支叶茂接,此矛鋋之地也,长戟二不当一。曲道相伏,险阸相薄,此剑楯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勤卒之过也,百不当十。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亡矢同。中不能入,与亡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矛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汉书 晁错传》
总结一下,从形制和定位上看,扁杆铍是长柄剑。从技术占比来看,扁杆铍很可能是剑形矛。
扁杆铍的产品定位逐渐和长刃矛重合,于是出现了圆杆铍。
而圆杆铍,无论怎么看,只能算剑形矛,与槊和大身枪属同类。
长刃矛(剑形矛)的历史,也很久远了
常规矛杆,直径一般是3—4厘米,矛杆两端差不多粗(忽略插入枪库的尖头)
时代不确定,最迟至战国
矛和铍的发展路线
1.长刃矛引出了銎装铍,銎装铍后来被长刃矛同化。
2.銎装铍引出了铤装铍,铤装铍发展出了铩。
3.铩和普通铍都被东汉长刃矛同化/淘汰,因为东汉主流铁矛是圆杆长刃矛。
汉代长兵器,经常配鞘,很讲究,有戟鞘、矛鞘、铍鞘、铩鞘。从画像石和兵马俑上很难分辨矛和铍。
玩个找茬游戏,哪个是铍?
后排骑兵拿的是长刃矛?还是铍?
武威雷台汉墓仪仗骑兵俑(东汉晚期)
发布于 2019-12-04 15:47
23 条评论
默认
最新
永远的卌二日天下
实际上长柄刀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基本被所有冷兵器相关书籍给遗漏了。
1978-1980年湖南资兴西汉墓出土了202把长柄刀,“平刃斜锋, 一端呈
尖状,可以纳柄”。
另外在《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第222页明确点出这些刀都是“扁平锥状柄”“扁锥形柄”,也就是说这和镇江东晋的圆柄长柄刀还不一样,完全是专门的劈砍武器。但是除了考古报告和《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之外,不管是集成、图集、论丛还是别的书都没看有人提过这么重要、量又这么大的发现,导致大众普遍以为宋以前压根没有长柄刀。唐朝陌刀虽没有定论,但是《职贡图》和《吉备大臣入唐绘卷》都描绘了一种柄刃长1:1的刀,而敦煌变文中不止一次提到过陌刀是“阔刃”(彻底否决了双手长刀的可能,双手长刀阔刃=虚拟作品的门板剑),既然是阔刃,基本不太可能是那种刺、砍两用武器。也就是说其实相对证据匮乏的也仅限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一个长柄刀而且还是圆杆。两汉肯定存在着大量劈砍长柄刀,后面就能和唐宋接上了。
好文啊!话说请问槊和圆柄铍除了长度外有多大区别呢?
槊是套筒式(銎装),更牢固,贯穿性能更强。圆杆铍,如果是插茎式(铤装),由于装柄方式有先天缺陷,导致结构不太牢固,可靠性较低。如果是圆杆套筒铍,那么跟槊并没有太大区别。区别最大的,就是圆杆套筒“铩”,因为剑刃较宽,还附带剑镡,所以头部更重,长度不如槊,操控门槛也比槊高一些
剑形矛还是长柄剑?铍的千古难题(二)
枪骑士
长枪、马槊、丈八矛
已关注
其实除了铍之外,还有一种模棱两可的兵器,虽然被考古人员定名为剑,但是这玩意儿大多是空心剑柄,套上木柄就是矛或铍。铤装铍和銎装铍都出土几十年了,见到这种既像剑又似矛的兵器,为何还是统统定名为剑?不知是立场问题还是认知问题。
剑形矛还是矛形剑?
野猪矛
铍和矛形剑这类像剑似矛的兵器,令我想到了南非祖鲁短矛和刺刀。
祖鲁短矛这类武器,从定位上看,很像短剑或匕首的替代品。不过,无论是矛头的形制还是刺杀的用法,都表明了它的本质是一种特化型短矛。
反手扎枪,这种招式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陌生
再说刺刀,刺刀的最早雏形,应该是明朝“快枪”上的插入式矛头。这个设计,后来演变为火枪上的插入式短剑和矛头。再然后就是欧洲发展出的不妨碍射击的卡座式刺刀。
在刺刀的发展历程中,还出现过一种全长1米的长剑式刺刀。平时可以当佩剑用,安在步枪上就是异形版短矛。可以这么说,所有的刺刀接上步枪后,都是异形版短矛。不过由于结构硬伤,其始终不如正宗的枪矛好使。本来刺刀+步枪就是一个临时格斗兵器,说白了只是一个临时工。
很多刺刀,从外形上看是刀剑,一旦刺刀接上步枪后,刺刀就不再是刀剑了,而是矛头。刺刀术和铳剑术,也跟刀法和剑术没有多大联系,跟枪术的联系倒是十分紧密。剑术中特殊的半剑技术,其实也是借鉴枪术。所以,刺刀术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枪术。
戚继光《练兵实纪 长枪解》——用毛竹之细者,长一丈七八尺,上用利刃,重不过四两,或如鸭嘴,或如细刀,或尖分两刃,造法亦自脊平铲至刃乃利。
鸭嘴形长枪、细刀形长枪和尖分两刃形长枪
鸭嘴枪,这个似乎是扁杆
菊池千本枪
长柄刀?短枪?大棒?
戚继光发明的夹刀棍,是在大棒上安装短刀,刃长16厘米以下,越短越好。因为夹刀棍的主要攻击方式还是击打,刃太长,棒头击打无力。夹刀棍的本职依然是大棒,但是附加了刺杀和劈砍功能。
就是这么一个业余劈砍武器,也为手部感知刃筋而做了特殊设计,就是在刀刃朝向的木柄上,凸出一道棱。
而戚继光改制的大棒,安装了刃长6.4厘米的鸭嘴枪头。老戚依然将其归类为棒,因为它是以击打为主,刺杀为辅。
戚继光部队的夹刀棍和大棒,用的都是俞大猷《剑经》里的棍法。老戚的思路是这样的:棍法中有捅,但是棍没有铁尖,捅刺威力不足,杀敌效率低,那就加个利刃增加杀伤力。于是就有了这两种特化型长棍。
老戚军中的炊事兵,也练棍法,兵器是铁尖扁担。
在之后的《四镇三关志》中,“夹刀棍”变成了“夹靶刀”,而“铁尖大棒”依然叫“大棒”,也是个有趣的现象。宋明时期的“刀矛”,都是这种模棱两可的奇特兵器。
宋代刀矛
长柄剑还是长柄刀?
中国文化里,刀与剑向来是泾渭分明。剑被称作百兵之君(君子),文化地位比刀要高不少。帝王高官和文人墨客大多喜欢佩剑,武侠小说里也是剑客更多。然而,如果把剑安在长杆上,似乎逼格就一落千丈。大众甚至不乐意称其为“长柄剑”,而是习惯叫它“长柄刀”。
大名鼎鼎的唐代陌刀,在很多复原图和复原品里,它都是一种长柄双刃剑。但是却没人叫它“陌剑”,真是件怪事。不过这些复原图和复原品到底对不对,目前谁都没法证明。看史书记载,陌刀是长柄重型利器,这个方向应该没问题。
《旧唐书 阚棱传》——阚棱,齐州临济人。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陌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及伏威据有江淮之地,棱数有战功,署为左将军。
《新唐书 张兴传》——沧、赵已隐,史思明引众传城,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城破,思明缚之马前,好谓曰:"将军壮士,能屈节,当受高爵。"
《旧唐书 李嗣业传》——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身长七尺,壮勇绝伦。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
唐代小尺30厘米,一斤661克,换算过来是全长可达3米,重量可至20斤的大刀。陌刀应该有不同的型号,一般士兵玩不动这么大的长柄刀。
李嗣业是身高七尺(2米1)的巨汉猛男,使一口3米长柄大刀,没毛病。短柄刀3米长,就不太合理。
这些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东西,反正不可能是唐代陌刀,否则早就出名了,估计是宋元明清时期的产物。这类长柄剑,就是铍的后辈。其中茎越长的,越牢固。由于铍在东汉后期被淘汰或者被矛同化,所以它们和铍没多少传承关系,只能说是铍断代后的延续,精神续作。
这个全长110厘米,刃长80厘米,茎只有30厘米,牢固性不太可靠
宋代的掉刀也是双刃长柄利器,一般是宽厚的剑形,被很多人认为是陌刀的继承者。另外还有一种山子形掉刀,后来被叫做三尖两刃刀。文艺作品里使用三尖两刃刀的名人,好像只有一个杨戬,这件兵器在文艺界混的还是挺惨的。偃月刀也好不到哪去,除了关二爷,基本就没有著名的文艺作品角色使用它了。关胜还是cos关羽蹭热度,才有点名气。
偃月刀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可以实战的,后来才分化出了仪仗刀、练功刀、杂耍刀、实战刀。北宋很多精锐喜欢发明各种长柄刀,以此来彰显个性,《武经总要》里的刀八色其实并没有收录全。
众说纷纭的“十八般兵器”
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 教。
那十八般武艺?
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 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水浒传》
中国的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并不严谨,本身就是为了说起来顺口而编的,和顺口溜差不多。
在各种版本的十八般兵器里,常常会见到枪、矛、槊自成一派的例子,实际上这仨都是同一个大派下的兵器。
隋唐以前,枪基本是削尖的木棍,矛比枪高级多了。隋唐时期,枪普遍安上了小巧的铁枪尖,彻底摆脱临时工地位。枪矛可以互相替换,唐人区分枪矛,是因为当时的枪头小,矛头大。而最早的矛头,本来就很小,唐人不知道罢了。宋代又发展出了很多大枪头,与大矛头无异。
战国长柄武器
西汉吊人铜矛
这些顺口溜般的十八般兵器谱,导致很多人非要把枪、矛、槊分的特别远。那么我提醒一下,十八般兵器谱里,从来没有干、戚、棓、杖、矟、鎙、鈼、鋋、鍦、鏦、铍、铩、锬、长铗、陌刀、偃月刀等等。
刀和剑往往独当一面,仿佛短柄刀和长柄刀能一概而论,短柄剑和长柄剑没有区别。亦或者,似乎根本没有“长柄剑”。如果有,就是“长柄刀”。不知是国人瞧不起劈砍型宽剑,还是歧视长杆武器,不愿把剑跟长杆联系起来。
这个现代人复原的铩,把剑刃加长了很多,或许也会加长剑茎
突然想起还有一种叫做“斩马剑”的兵器,这个说法源于西汉,但是汉代“斩马剑”是短柄双手剑。长柄剑是铍,然而铍的劈砍性能,吹不起来。
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汉书 朱云传》
左一的西汉双手剑,全长130厘米,刃长91厘米,柄长39厘米
五花八门的单字异名
魏晋以前,古人给兵器取名大多很高端。大同小异,甚至同一个兵器,都能生造出很多字来冠名。尤其是枪矛类,单字异名最多,也不嫌造字累。要是到唐宋元明清,直接叫某某枪、某某矛就完事了。
奇怪的是,短柄刀剑的名称,在魏晋以前却没啥单字异名。剑、长铗(柄较长的双手剑)、刀、大刀、长刀等等,名字的花样不如矛和铍多。先秦至魏晋也流行戟,但是戟也几乎没有单字异名。有个“钑”字,《说文》解释为“鋋”(铁柄短矛),而《康熙字典》和《新华字典》里均有矛、戟两种含义。
不得不说,魏晋之前的古人,太会玩了。他们很喜欢给兵器生造文字,花样多了去了。
举几个例子:
枪、矛、鋋。槊、矟、鎙。铍、锬、铩。
棒、殳、吾。斧、钺、戚。干、盾、橹。
这些杂七杂八的单字异名,有些是先秦时期,各地文化不同所造成。秦朝统一文字后,依然有很多同物异名的兵器称谓。方言是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而且给一些兵器取单字异名已经成了习惯。大约魏晋以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上图的锬和矟有争议,还有一种陌生的铤装矛,类似铍。宋代以前关于兵器的文献,根本没有图文并茂的,只能靠文字描述去推测,文献记载也是五花八门。西汉的扬雄说锬就是铍,东汉的许慎说锬就是长矛。东汉末年的刘熙干脆无视锬,他说矛就是刃长三尺(约69厘米),柄下安鐏的刺兵。矟是全长一丈八尺(4.16米)的马矛。
图中的锬,现在民间喜欢叫它“槊”或者“燕尾矛”,这是汉代主流的长刃铁矛,存世量最大。图中的矟,很多兵器书籍里称其为“鋋”(铁柄短矛)。鋋的定位应该是标枪,既可投掷,又可格斗。有两种型号,一种是全铁制长刃矛,另一种是长管长刃矛。从出土实物看,鋋长至2.14米,短至1.3米。
我觉得许慎对很多兵器称谓的解释都很水,他说槊就是矛,鏦也是矛,锬是长矛,鍦是短矛,鋋是小矛。细节基本没有,而汉矛种类不少。《说文解字》相当于东汉的字典,编纂字典的工作量确实很大,涉及面太广,细节不太讲究也可以理解。本来这些单字异名,就有一股浓浓的装逼风,时人自己都会混淆。
铁鋋,铁柄上应该会覆盖竹片,成为积竹铁柲
汉代的鋋和“盾剑”
发布于 2019-12-04 15:4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