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里,跟孙悟空说话得特别注意 —— 你叫他 “泼猴”,他顶多咧嘴笑一笑,不当回事;可要是敢提 “弼马温” 三个字,他立马就炸毛,金箍棒都能直接掏出来。不是孙悟空双标,是这两个称呼背后的意思,差着十万八千里,一个顶多算 “调侃”,一个是纯纯的 “侮辱”。
先看第一个关键:“弼马温” 是谐音梗,藏着 “骂他是母猴” 的坏心思。
好多人不知道,“弼马温” 根本不是正经官职名,是古人养马时的 “小技巧” 演化来的 —— 以前养马怕马得瘟疫,会在马厩里放一只母猴子,据说这样能 “避瘟”。所以 “弼马温” 的谐音,其实是 “避马瘟”,潜台词就是 “你孙悟空就是个养在马厩里防瘟疫的母猴”。
孙悟空可是在菩提祖师那儿正经修过行,早就明确自己是 “公猴子”,还成了 “齐天大圣”,现在被人叫 “弼马温”,等于又把他拽回 “马厩里的母猴” 的定位,这哪是叫官职?分明是骂人。换谁被这么暗戳戳地羞辱,能不生气?别说孙悟空了,就算是普通人,被人乱安性别还贬低身份,也得跟人急。
再看第二个扎心原因:“弼马温” 代表他 “被忽悠的过去”,是公开揭他的短。
孙悟空一开始根本不知道 “弼马温” 是小官,天庭给他这个职位时,他还以为是多大的荣耀,天天在御马监里美滋滋地养马。后来知道真相 —— 这官连 “末流” 都算不上,就是个给天庭养马的小杂役,当场就炸了,直接反出天庭,自封 “齐天大圣”。
展开全文
现在别人叫他 “弼马温”,不是在叫官职,是在揭他的 “黑历史”:“你以前就是个被天庭忽悠、给人养马的小角色,别以为现在成了大圣就了不起。” 这等于在说他 “以前无知、没见识”,戳中了他最在意的 “面子”。要是他一辈子没本事,可能还得忍;可现在他是能跟神仙叫板的齐天大圣,再被人提这茬,就是故意找事,他能不发飙吗?
还有第三个原因:“泼猴” 的称呼,要么是事实,要么是熟人调侃,没恶意。
“泼猴” 这俩字,虽然听着不恭敬,但意思很直白 —— 就是说他 “调皮、爱惹事、没规矩”,这本来就是孙悟空的日常表现: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跟妖怪斗嘴,哪样不 “泼”?在他自己看来,“泼” 不是缺点,反而有点 “桀骜不驯” 的意思,他甚至还跟土地公说自己是 “天下有名的贼头”,根本不觉得 “泼” 是丢人的事。
而且叫他 “泼猴” 的人,要么是关系好的熟人(比如唐僧偶尔会说,其实是恨铁不成钢),要么是长辈或大佬(比如观音、如来,带着点无奈的调侃),没谁是故意羞辱他。可叫 “弼马温” 的人,十有八九是敌人或故意找茬的(比如妖怪想激怒他,或者神仙想嘲讽他),满满都是恶意。
孙悟空又不傻,谁是善意谁是恶意,他分得门儿清。叫 “泼猴”,是 “知道我调皮,跟我开玩笑”;叫 “弼马温”,是 “故意骂我、揭我短,想让我难堪”。换成你,面对这两种称呼,反应也会不一样 —— 毕竟没人愿意被人拿着自己的痛点反复羞辱,孙悟空炸毛,太正常了。
所以别觉得孙悟空 “小心眼”,他气的不是 “被叫了官职”,是 “被羞辱、被揭短”。“弼马温” 这三个字,就像一根刺,扎在他的面子上,谁碰谁倒霉;而 “泼猴”,顶多是轻轻拍他一下,根本伤不到他 —— 这就是为啥他对两个称呼的反应,天差地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